探索讓人體組織器官“起死回生”

  陜西博鴻集團研制的全球首個生物工程角膜,能有效維持天然角膜的精細結構和透明度。 (資料圖片)

  日前在吉林長春舉行的第十九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先進材料展上,以可誘導組織再生材料為核心的新一代生物材料讓人大開眼界,無生命的材料竟然可以令人體組織器官“起死回生”。

  “用無生命的物質誘導出有生命的組織器官,是對傳統(tǒng)觀念質的顛覆。”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張興棟認為,以可誘導組織再生材料為核心的新一代生物材料將為千萬名患者帶來光明。

  韌帶損傷是常見疾病,尤其是膝關節(jié)的前交叉韌帶,一旦損傷就無法行走,我國每年大約有50萬名患者遭受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損傷的痛苦,需進行修復手術。

  據(jù)了解,目前韌帶修復手術臨床上主要使用自體韌帶和人工韌帶。“取自體韌帶實際上是拆東墻補西墻。”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運動醫(yī)學科主任趙金忠表示,做一個標準的韌帶重建就需要3個肌腱,而一旦膝關節(jié)多處韌帶損傷,可能全身不太重要的肌腱抽出來都不夠用,這就削弱了自身組織,造成了新的創(chuàng)傷。而以法國LARS韌帶為代表的合成材料人工韌帶主要成分為聚酯材料,雖然強度高,但植入后可能出現(xiàn)關節(jié)炎癥、低熱、局部不適等排異反應。不可吸收、無法再生的缺陷也限制了產品的使用壽命,時間久了,韌帶可能松弛、斷裂。

  松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fā)的可再生人工韌帶能夠克服上述弊端。“我們將松力纖維蛋白原和可吸收材料共混后,采用靜電紡技術制成具有超親水性、類似細胞外基質的生物復合支架材料。”松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何紅兵告訴記者,由該材料制成的人工韌帶具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和合適的機械強度,植入肌體后,在逐層降解的同時進行組織再生,誘導肌體自身組織長入韌帶中,逐步演變成自身韌帶組織,實現(xiàn)腱骨融合,達到永久愈合的目的。

  新一代生物材料的神奇應用遠不止于此。目前全球有6000萬名以上角膜盲患者。由于天然供體角膜嚴重短缺,大部分患者不得不在黑暗中掙扎。國外雖已開發(fā)了人工角膜,但人工角膜以合成材料制備而成,生物相容性差,術后并發(fā)癥多。

  為此,我國成功自主研發(fā)了全球首個生物工程角膜,首次創(chuàng)立了負壓離子滲透交換的新型脫細胞技術,能夠完整去除豬角膜中的異種細胞成分,并有效維持天然角膜的精細結構和透明度。

  “生物型人工角膜保留了膠原蛋白排列順序,可引導基質膠原合成及上皮再生。”陜西博鴻集團生物型人工角膜技術顧問劉世宇說,角膜植入后,隨時間的增加,組織逐漸變得致密,膠原纖維直徑及間隙逐漸均一化,慢慢接近于自體角膜,最終形成與正常角膜相似的結構和功能。生物人工角膜開展了100例以上多中心臨床試驗,有效率高達94.44%。

關鍵詞: 器官 人體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