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要聞】尋找甘肅非遺文化制作技藝之二——農耕文化的遠古孑遺宕昌木輪車

尋找甘肅非遺文化制作技藝之二

制作木輪車。

行駛在草原的木輪牛車。


(資料圖片)

在甘肅隴南市宕昌縣的大山深處,在一個名叫硙子壩的小村落里,人們依然保持著使用古人流傳下來的生產生活工具——木輪車的習慣。

2011年11月,宕昌木輪車制作技藝被隴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世代傳承的木輪車

在硙子壩村,無需任何人的指點,在高高的曬麥架下,在門戶半掩的院落,在臥有黃狗的籬笆前,都能看到木輪車的身影。沒有任何裝飾,車身白中泛黃,也有些地方因為風雨侵蝕已然變黑。木輪車的兩只碩大車輪,樸拙且有股子濃濃的原始味。

這里的人們世世代代使用木輪車,全村400多戶村民每家都有木輪車。造車的手藝一代代往下傳,技術也不斷地改進,使車子越做越精巧。

豐富的森林資源為這里的人們制作木輪車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樺木、椴木等木材是箍車輪、做車轅的主要材料。在硙子壩周圍的深山中,樺樹是一種常見的林木,它耐寒、喜光、速生,材質結構細膩和柔韌,木質紋理致密通直、堅韌富有彈性、易于切割、可塑性強,可做膠合板、卷軸、槍托、細木工家具及農具用材,木輪車自然不遑多讓了。

在硙子壩人看來,這些木輪車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拉柴草、運沙石、送籽種和糞肥、收割拉運莊稼、修房送建材……生產、生活幾乎哪一樣都離不開它。

木輪車與犏牛相得益彰

在前往硙子壩的路上,已見識到了古老的“二牛抬杠”的中國傳統(tǒng)耕作場面,而拉轅的牛正是木輪車不可缺失的主角——當?shù)厝朔Q犏牛的龐然大物。

硙子壩與宕昌的車拉草原相連,同禮縣的上坪草原和岷縣的狼肚灘草原接壤,草肥水美,大量的牦牛和黃牛遍布其上。牦牛和黃牛雜交的下一代就叫犏牛,它既有牦牛的勇猛,又有黃牛的耐力,正是有了它們,硙子壩人的木輪車在漫長的歲月中輪轉不停。

雖然今日城鄉(xiāng)公路上跑著各種各樣的汽車,但木輪車仍然在硙子壩廣泛使用,而且村民深信自家的木輪車制作工藝是從戰(zhàn)國時傳下來的。木輪牛車,在當?shù)亟小芭\嚒薄暗亻镛A車”,全木質結構,以牛為動力的一種運輸工具。它由兩個木輪、一根木車軸、兩根轅、若干襯板(車底板)、兩個護欄(拉貨物的欄桿,坐人時為扶手)、一個支格子(駕車者腳踏或運貨物支撐)組成。

木輪牛車整體長度為3.5米,寬1.67米,車輪直徑1米,車軸直徑0.3米,體現(xiàn)出整體構造簡單、結構合理、線條流暢、造型優(yōu)美、使用靈活的特點。

有人說,木輪牛車牽引著人們對田園牧歌生活的一種眷念和歷代先民智慧的禮贊。在牛車兩只時光之輪的“吱呀”聲中,提醒著我們在分秒必爭的現(xiàn)代都市工作節(jié)奏中,身邊還有一種慢生活讓人悠然神往。

遠古農耕歷史的孑遺

《莊子·天道》記載,古代的制輪高手輪扁,就敢于和齊桓公議政。工匠輪扁用他豐富的制輪經驗,說明治國不能光靠讀書、讀死書的道理,齊桓公聽了茅塞頓開,不僅免了輪扁死罪,還引他為上賓。

2000多年過去了,硙子壩小村落里居然仍有2000多位“當代輪扁式”的制輪能手,他們是不是輪扁之后裔,無從考證,但他們至少是與輪扁氣息相通的——終究,中華文明之根脈在木輪的轉動中延續(xù)至今。作為遠古農耕歷史的一個孑遺,因與現(xiàn)代文明的巨大差異,硙子壩的木輪車制作技藝顯得彌足珍貴。

文/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劉小雷圖/奔流新聞·蘭州晨報通訊員劉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